上海因疫情封城,市民买不到蔬菜,城外蔬菜烂大街

最近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有一些视频和图片,反映外省送菜进沪的货车在上海城外大排长龙,有些不耐放的新鲜菜蔬因为等待时间过久已经腐烂,只能丢弃,有些还是各地紧急捐赠的,非常令人惋惜。

自从上海因疫情封城后,2500多万市民大多只能通过网购在电商平台买菜,大家起早贪黑订闹钟拼手速网速,但却是一顿操作白辛苦,依然抢不到价格节节攀升的生鲜食品。平时爱理不理的快递小哥,现在成了高攀不起的男人;平时稀松平常的各类蔬菜,摇身一变成为人见人爱的香饽饽。虽然后来政府投放过几次食品救急,但由于平均主义,不同地区雨露不均,且无法保障常态化供应,也只是昙花一现。目前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渠道直接联系卖家进行团购自救,但这要仰仗各路大神大显神通打通各个关节,时常会因为物流库存人员等原因无法保证供应,本来满怀期待的接龙了半天,卖方却爆单无货,甚是尴尬。这段时间最拉仇恨的就是有人在朋友圈晒一桌饭菜,然后凡尔赛的配上:吃不完的某某菜,穷的只剩菜了,某某食物自由,第几次收到政府或自己公司的食品包……

为什么市民如此缺菜,运往上海的菜却烂在城外?

从整体看,包括生鲜食品在内的各类物资供应确实是充足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边面临缺菜,一边又无法有效实现供应呢?

上海生鲜商品的供应,一部分不耐储存的生鲜商品由本地和邻近地区供应,可短期储存的生鲜商品基本依赖外省供应。正常情况下,市内的生鲜供应链主要为以下方式:

1)批发市场+菜场

2)大型超市/电商+产地

其中第一种方式是主流,客户群体众多,光明集团下属的江桥等三个大型批发市场日流通生鲜商品占全市供应的70%,各居民区的菜场都是直接或间接从这些批发市场进货,外省送菜的目的地也大多都是这些大型批发市场。目前因为疫情缘故,批发市场和菜场都关门了,外地送菜的货车也一下子找不到接收方,所以出现拥堵。

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客户以年轻人为主,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生鲜商品供货方,有些甚至会亲自下场种菜,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打通全供应链,所以受到影响较小。但由于在上海的分拣转运等环节的非正常人员减员,直接影响了供应能力,同时快递员也大量减员,再叠加以往主要通过第一种情况买菜的大量客户转战电商平台抢菜,不崩溃才是怪事。

由于生鲜商品两端的地域特点,绝大部分运输都是通过公路货运完成。但自从疫情开始,外地入沪车辆就受到各种限制,比如要求驾驶员提供48小时内的核酸证明,这一方面增加了司机运营成本,一方面让司机多了一些周折,所以才会有人铤而走险私造假核酸证明;对入沪车辆的消杀查验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拥堵;司机从上海离开后也要面临途经地的各种盘查甚至隔离……本来货运就是一个微利行当,哪里禁得起这些折腾。这一切繁琐流程使得上海公路货运运量降低了60%,各地援沪的生鲜物品无法及时运抵目的地也就在所难免了。

与此同时,因物流行业存在聚集感染案例,大量物流从业人员被隔离或封锁在住处,物流业无法正常运转。目前推广的社区团购,实际上就是跳过中间环节,供需双方直接对接,是端到端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只适合中小规模运作,有门槛,供需有可能出现错配,效率上也存在不足,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杯水车薪。

那么这种短缺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只有政府及骨干国企有充足的资源可以调配,所以因由其主导统计需求,组织货源,打通供应链上的关节点,让菜品顺畅进入上海。这有点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感觉,但非常时期只能用非常之策,况且计划经济也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有大数据和现代化物流体系辅助,是能够显现威力的。

同时,参考学习深圳的成功经验,对于担负“最后一公里”重任的社区超市和快递配送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其正常运转起来,他们在终端的效率和专业度无疑是最佳的,也能有效补充计划模式的短板,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

现代战争拼的就是后勤。抗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民生保障就是这场战争的生命线。只有民生有了保障,市民与疫情战斗才会有底气,有定力。中国承平日久,很多原本擅长的功夫有点生疏了,这次抗疫对所有人都是个警醒,毕竟,谁能保证以后永远没有战争,灾害,何更大规模的疫病呢?麻痹自傲易招损,居安思危济世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1998208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2)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08 11:49
下一篇 2022-04-08 11: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351531867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12199820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