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苏宁易购十二月底宣布破产”系谣言,苏宁易购经营一切正常。这是电商平台苏宁易购在11月份的声明。网络上之所以传其破产,是因为2021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先转让了股权,后董事长张近东卸任,最终由国资入场。
苏宁易购的行为无可厚非,也很容易理解,商海历史上类似举动不在少数。但其经营不善一直挣扎在生死线上,大势不再也已经是客观事实了。

摆在眼前的事实
苏宁易购也曾在财报里表示过自己的难处。去年10月底,苏宁易购在发布的三季财报中称,“2021年的第三季度是苏宁易购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时期,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21年前三季度,苏宁易购净利润同比下滑1483.29%。同年,苏宁易购股价下跌超过了40%,而从2020年8月算起,跌幅达到60%,销售规模也急剧下滑。在第三季度财报里,苏宁易购营收同比减少64.82%,只有219.68亿元,净亏损41.16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7.14亿元。
据说,这是自2012年以来,苏宁易购单季收入的最低水平,单季亏损也是继2020年四季度净亏损48.22亿元后,上市17年以来第二高的亏损额。
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处境。苏宁易购自己称,2021年6月以来持续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使得公司核心电器3C业务的库存商品规模创历史最低值,销售规模急剧下滑,带来了经营业绩的大幅度亏损,毛利额大幅下降。
财报显示,苏宁易购2020年前三个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44.56亿元,2020年是苏宁连续亏损的第6年。
供应商收不回货款
现在的苏宁易购已经被江苏国资收购,其联合阿里、海尔、小米等产业投资人入场,以16.96%股份成为苏宁第三大股东。也因此,2021年的苏宁易购拿到了88亿元的纾困资金,但这仍然难解苏宁易购的燃眉之急。
去年,网络上到处是向苏宁易购讨要货款的供应商。2020年7月开始,苏宁易购一直不给供应商结算货款,据一些供应商反馈,货款甚至被现汇转变成了商业承兑,而商业承兑也一拖再拖,最后其提出拿苏宁卡抵扣货款。
拿苏宁卡抵扣或许多少有些戏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苏宁易购确实无路可走了,否则怎么会提出这个建议呢?也因为实在无法支付货款,苏宁易购被很多供应商告上了法庭。
2021年11月,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苏宁采购中心拖欠货款,已经将苏宁易购集团向法院具状起诉,案件涉及金额近3.1亿元。采取同样行动的还有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苏宁等二被告向原告支付票据款项3671万元及利息。
还有一家湖北的公司,因为苏宁易购到期未付货款1033万元,无奈只能各处交涉,但都石沉大海,逼得商家在微博和知乎上发文申诉,一遍遍地请求对方支付到期货款,以解燃眉之急。但至今都没有结果。

转型电商太晚,市场已被占领
有业内人士表示,苏宁的经营不善是当年没有及时布局线上。在天猫和京东全面崛起的当年,电商这个新鲜事物刚刚被人们知道,彼时的苏宁没有意识到危机来临,还是专注在自己的线下,并且面对重资产的线下,不断加码扩张。
2008年后苏宁易购在一二线城市迅速扩张,2010、2011年新开门店数量成倍增长,吃尽了线下家电连锁零售的规模红利。其在2012年迎来了业绩的高光时刻,随后的2013年苏宁才开始正式做电商,成立了苏宁易购,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之路。但此时的电商格局已经基本定型,淘宝京东几乎各占了半壁江山。
电商的探索不断受挫,苏宁当时的董事长张近东又做了很多错误的投资收购,亏损了近20个亿。从2014年开始,苏宁易购部分依靠向苏宁集团等关联方出售旗下资产、股权等获得“非经常性”收益,来维持公司账面盈利,主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这几年的苏宁易购,一直是靠着苏宁系公司用现金给其“输血”续命。有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第2季度,天猫成交总额占据市场份额63.6%,排名第一;京东占市场份额为27.9%,排名第二;唯品会排名第三,其市场份额为3.3%;而苏宁易购和小米有品分别以2.9%和0.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和第五。
外部的市场空间有限,内部陷入资金困境,供应商员工一堆账款,此时苏宁易购面临的局面多少都显得有些难以回天了!
正如段传敏所说,苏宁走的是纯电商模式,自营业务较重,不同于天猫所走的平台模式。电商企业战胜不了平台型企业,是因为采购双方数目众多,彼此互相影响,到达一定临界点后平台出现乘数效应,而电商企业只能继续简单相加。线下红利终结后,苏宁易购没能迅速转型,没有接住下一个时代趋势,不得不感慨,每一家企业都是时代之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1998208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