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滴退市前发布的最后一份财报,宣告了这个由数千亿人民币堆积出来的战役,结果是程维打了一场没有“胜利果实”的胜仗。
滴滴陷入到内外两场“无限游戏”中。
外场,是出行市场反复的争斗与纠缠,让滴滴一直无法放开手脚;内场,则是从车后市场到橙心优选,再到当下的造车,滴滴始终寻找不到第二增长曲线。
曾经同列为TMD阵营,滴滴到了最惨的时候,股价跌到了1块8,市值仅88亿美金。
对于滴滴来说,
1、死守存量,代价是什么?
2、为什么陷入了无限游戏的怪圈?
3、造车,又是图什么?
一、死守存量,谁吃掉了滴滴的份额?
程维还在消声中,老对手周航回来了,出行市场也活动起来。
77亿A轮、38亿B轮,所有的二线玩家高额融资、估值暴涨背后的价码,都写着四个字——“吃掉滴滴”。
去年10月底,T3出行在北京饭店举办了一场让行业记忆犹新的发布会。这场发布会的特殊除了T3正式宣布了A轮77亿元的融资外,由于举办活动的饭店出现了疫情,导致20多名参会记者被列为高风险人群。
出行行业好久没有这么大的动作了。
T3出行融资,风头被突发疫情事件掩盖。值得注意的是,A轮77亿的金额,在国内任何一场的融资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尤其这笔融资还被认为是2018年之后网约车领域获得的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去年7月滴滴下架后,不止是T3,包括曹操出行等第二梯队的出行玩家都开始活跃起来,同样是去年,曹操出行9月完成了38亿元的B轮融资。
所有的动作都与滴滴有关,T3出行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19年5月,曹操出行的上一轮融资则更早是在2018年1月。
去年7月,滴滴下架事件是导致行业巨变的根本。
网约车市场空间早就没有了,如果网约车还会出现空间,那一定是从滴滴那里抢来的。
《财经网》报道中提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经历了一个以2019年6月为高点的抛物线趋势。2017年7月,中国网约车用户就达到了3.08亿人,到2019年6月,这个数字达到了4.04亿人,但是此后一年多时间,用户规模开始出现萎缩趋势,2020年3月为3.62亿人,到了2020年6月,数字再一次跌到了3.4亿人。
根据滴滴公布的招股书数据,今年一季度,滴滴在中国市场有1.56亿月活跃用户,2020年3月-2021年3月,滴滴中国共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全球年活跃用户是4.93亿人。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公布的3.77亿活跃用户超过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该节点中国总用户数。有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有可能是二者统计口径不同。
其实,滴滴向来不乐于公开真实数据,招股书和两个季度的财报中,注册用户、日活等关键数据都是不完整或者缺失的。
上市企业选择不公开的数据,大概率是数据不好看。
以日订单数据为例,有数DataVision报道中找到的线索是,柳青在2017年就提到了日订单数达到了2500万单,但是从招股书和财报数据可以推算出,滴滴现在的日订单也差不多保持在2500万单左右,当然下架事件导致了日订单下滑了500万单。
另外,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滴滴月活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下降了2000多万。

滴滴下架事件将会给市场腾出来多大空间,市场其实暗含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保守者估计,滴滴下架期间因为无法下载而流失的用户会转移到其他平台。滴滴被下架后,一时间所有应用商店都不能下载,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短期没有影响,但长期来看,换机的用户无法再使用滴滴。
当然有人的看法会更加激进,有网传截图显示,T3出行将此视为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迅速开展了猛烈的攻击。
对于滴滴来讲最核心的是如何死守住存量市场。APP下架导致滴滴已经不用考虑用户的增长了,市场天花板已经被一步拉满。
2021年三季度开始,滴滴在司机端重新上线了众多奖励,包括高峰奖励、单量奖励、节假日奖励,部分司机专属奖励等等。有报道里提到,司机端的直接变化是在奖励变多的情况下,现在的收入要比之前多10%左右。
通过司机端的补贴来守住市场,滴滴的代价是销售费用的提高。
滴滴的财报数据可以支撑这一点,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的销售费用达到44.41亿,同比增长67%,比第二季度的39亿也高出来5个多亿,差不多增长比例也是10%。
滴滴选择护盘司机是有原因的,网约车的三要素,分别是运力(司机和车辆)、价格(优惠和舒适度等体验)和高峰期接单率。
其中,接单率在高峰期期间最要命,可能直接影响用户是否弃用产品。高峰期期间网约车是卖方市场,用户只要能打到车,价格、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后。
滴滴订单数倍于竞争对手,如果简单地跟进用户端的补贴,攻防之间滴滴代价更大。另外,滴滴的目的是守存量,补贴司机可以提高用户端的接单率,给存量用户更好的体验。
滴滴单季度44.41亿销售费用背后,是网约车第二梯队玩家在价格上的补贴。
T3出行、曹操出行和美团打车等在滴滴下架后,迅速开展地推等方式,发放大额优惠券吸引用户,有的平台给新用户的补贴达到100元。另外,T3为了吸引司机,推出了免佣政策。
结果就是,滴滴的单量确实下滑了,但是没那么严重。
2022年4月16日,滴滴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根据滴滴财报,日订单数据上即便是2021年第三、四季度受到下架影响,滴滴中国市场的日订单过去三个季度分别为2855万、2618万、2563万单。
T3和曹操出行等第二梯队的玩家,数据上暴涨了一波,但和滴滴相差甚远。
据T3公布的数据显示,21年底日订单峰值突破了300万,总用户注册量达到7200万,另外一家出行平台曹操专车的数据则是直接宣布用户过亿。
二、出行市场被滴滴打成了无限游戏
为什么滴滴一度保持了90%的市场份额,但是争夺战却停不下来,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早晚高峰运力失调,这个是无论滴滴投入多少辆车都解决不了的;另外一个是滴滴在趋近盈亏平衡的过程中,佣金提的太高了。
这两点,可以说是网约车市场的两个缝隙,所有的二线玩家、后来者,无不是从这两点做文章。
佣金的不断提高,来自于滴滴对于盈利的需求。
网约车领域从快滴大战到Uber,仅滴滴一家的融资总额就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200多亿美金),这还不包括上市融资的44亿美金。

巨大的市场投入,滴滴却一直无法盈利。
财报数据显示,滴滴2021年经调整EBITDA为亏损192亿元,其中网约车中国市场出行业务盈利61亿元,国际业务为亏损58亿元,网约车整体微盈3亿元左右。
另外详细来看,中国市场的网约车业务也是2019年才开始盈利,2019年全年经调整EBITDA为盈利3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的盈利和提高佣金密不可分。
2018年开始,滴滴和Uber合并的“后遗症”才开始显现,消费端的感受就是打车价格提高,司机端佣金不断提高。
另一个表现是,高德上线网约车业务是2018年6月,美团上线打车业务也是2018年底。
目前,滴滴中国市场的佣金和盈利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当滴滴加大司机补贴,中国市场的移动出行业务经调整EBITDA马上就变成亏损或者微盈。
滴滴的不盈利,国际业务也是一个重大的包袱。
财报数据显示,滴滴2021年国际市场经调整EBITDA为亏损5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业务的收入仅为36亿元。
长期亏损,滴滴迎来了裁员和砍线。据报道,今年初滴滴全线裁员,除自动驾驶、以及国际出行业务板块外,其他部门均会裁员,总体比例20%。
后续消息显示,滴滴国际化业务也不好过,凤凰科技报道滴滴国际化业务退出南非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上市时募资金额44亿美元,募资用途主要分为四块,其中30%用于国际化,30%用于造车和自动驾驶。
三、造车?下一个无限游戏
滴滴该值多少钱?这是滴滴自己也困惑的事情。
滴滴的网约车业务已经开始越来越像是流量业务,类似于外卖之于美团,通过高频外卖导流到高毛利到店、酒旅。麻烦的是,滴滴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现金牛业务。
造车是滴滴进入的下一个“无限游戏”。
近日,有媒体报道,滴滴或将于今年年中对外公布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计划,并争取在明年6月交付新车,目前造车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顺义。
据报道,滴滴的造车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乘用车市场的车型将命名为C1,定位于15万元级紧凑型纯电动轿车;面向网约车的车型为D1 Light,该车为D1的精简版车型,将由比亚迪代工生产,未来投放给花小猪打车平台使用。
滴滴造车并不陌生,但这次略有不同。
首先是合作车企发生了变化,D1的诞生,源自于2018年的滴滴洪流联盟。2018年4月,滴滴与31家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洪流联盟”,滴滴称,将与车企广泛合作,共同设计和定义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共享智能交通工具,并将这一定制车系列称之为D1。
当时程维声称,滴滴绝不会造车。
2020年D1在长沙等地开始投放,便是由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
滴滴这次的造车,更像是独立造车。此前,因为没有造车资质,有消息传闻滴滴计划收购国机智骏,还有消息传闻滴滴将和海马合作,后者同时也是小鹏汽车最初的代工厂。
滴滴造车也有防御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出行和T3出行背后的车企,分别是吉列,长安、东风和一汽,这四家车企同时也是洪流联盟成员。
滴滴造车,目标群体大概率还是司机。全国各地的出租车换电车、公交车换电车趋势,对于专职跑网约车的滴滴平台来讲,也是下一步的趋势。而这些滴滴司机群体的换车空间,将可能成为滴滴的目标群体。
数据显示,滴滴平台上有注册的网约车司机1300万,同时,本身就有大量的网约车司机的车辆是从中间服务商租来的。
滴滴招股书写道,根据中投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滴滴的租赁网络拥有超过60万辆汽车。
造车被滴滴看做是下一个增长曲线,但实际上,滴滴一直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最近的一次尝试是橙心优选。
2020年9月,滴滴上线了橙心优选,2个月后的滴滴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首次公开谈及橙心优选就高调表明了势在必得的态度,“投入不设上限,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
但结局很惨淡。
今年3月,橙心优选被曝出全线关停。同时,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巨亏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06亿元,其中主要受对橙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滴滴在第三季度确认了208亿元净投资亏损。
橙心优选被认为滴滴是想要证明出行之外,滴滴可以做成其他业务。但实际上,即便是出行领域,滴滴也很难吃透。
小桔车服这个专注万亿汽车后市场的业务,曾经被认为是滴滴真正赚钱的门道。但是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汽车后市场归类的“其他”,营收和利润一直以来并不出色,2020年归于“其他”项目的营收占比不足5%。
实际上,滴滴的车后市场,最早是想通过顺风车切入到普通车主用户,顺风车业务的不断事故,司机数量减少。打车的人不需要汽车服务,开车的人用滴滴频次少,导致滴滴的车后市场落在了滴滴司机身上。
滴滴踏入造车这条河流,同时也进入了下一个无限游戏中。
早在2021年4月,就有消息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D1的首席产品官杨峻,同时也是小桔车服总经理。
橙心优选关停,小桔车服发展缓慢,滴滴也需要讲下一个故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橙心优选上线于滴滴上市前的一年左右,如今滴滴将准备从美股退市,市场多次传言将到港交所上市。另外,滴滴表示下市完成前,不会到其他交易所上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1998208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